每次回到旧宅,都有翻看从前日记的习惯。从前觉得以前的自己好能写,还有些文采奕奕的模糊印象。但这一次,竟彻底颠覆了上述的想法,甚至,竟有了想烧掉这些日记的冲动。
以往的我,可能觉得写日记形式很枯燥,于是改为写信,写给自己,写给虚拟的人,写给暗恋的小姑娘。那么,这一次,我也沿用这样的形式,写给过去。
按理说,我从小也是看了不少名著的人,也算是分得清好书坏书的人,高中时期,还喜欢在各种书上留下墨宝。
可我敢肯定,我一定没有怎么仔细读过自己写的这些东西。或者我一定中了自己的魔,觉得自己这些东西,就是有独特的好。这在现在看来,似乎是比较中二的。因为,现在读完,我真是五味杂陈,简单说说一些感观:
下面再针对上述几点,详述几句。
无论是留下的诗词,日记,还是小说。大量的文字都想表达一些特别狭隘的情绪,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讲,就是一些负能量的垃圾话。这种话,说给别人听,就是对别人耳朵的摧残;居然还写下来,那么这一定是对读者的摧残。我难以想象,当年因为工作需要,每周翻看我周记的语文老师,她是怎样的一种心情。她甚至还给我留下很多表扬性质的评语,令我印象深刻。在此真心感谢她,竟然成功的给我了一个”我写作有天赋”的假象。
这让我惊讶的发现,虽然小时候的我是很内向的,但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话少的人。因为我竟然能留下这么多垃圾话在纸上。多少乱七八糟的情绪啊,狭隘的想法啊,各种负能量的抱怨啊。不过我很快又释然,还好发泄在了纸上,要是说给别人听,不知又要丢掉多少好友了。
现在想来,我觉得造成这样情况的最主要原因,还是因为心态不够开放,与别人的交流不够。虽然我刚刚庆幸这些话没有对别人讲起,但实际上如果我当时愿意敞开心扉,多与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感观,也许这些情绪,就不至于永远阴魂不散了。
另外就是,我的语文在当时真的还不够好。其是语文好的人,是能够明白什么叫做”高级表达”的。尤其是在诗词歌赋中,为什么诗人总会借景抒情?为什么会有”一切景语皆情语”这样的话?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抒情?这些问题我当时是没有想的很明白的。最关键的一点:我并没有明白语文的目的是什么。写文章,首先要明白,目的是写给”别人”看的,而不是写给自己看的。既然是写给别人看,那么就要为别人着想,他们怎么能更容易看懂我写的东西?我需要怎么谋篇布局,怎么引人入胜,怎么起承转合。我如果上来就直抒胸臆,车轱辘话一大堆,别人会不会觉得烦?谁愿意直接听这些情绪?这样直接的方式能否打动人?所以要做到吸引别人,就要先学会克制。克制自己”喷”的欲望,克制自己那些比较低级的话语。克制给各种表达技巧留出了空间。有了这两点前提,高级技巧才有生根的土壤。
那时候的我,一定对文采是有某种误解的。因为很明显的一点在于:在不同时间段,我的文风居然不太一样,却与那段时间我迷恋的表达方式有关。高一以前,文风比较粗野,特别喜欢强行押韵,写作文跟写顺口溜似的。高二的时候又喜欢假装深沉多情,开始有一些言情小说、武侠小说、仙侠小说里的神奇表达。高三开始不自觉的有一种”命题作文”的文风,动辄就要讲个什么道理出来,就要搬出某个古人的故事出来。
其是文采最基本的,就是要先掌握一点: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。那么,要做到准确,首先就是要明白每一个字,每一个词的确切意思。这说白了也是与人沟通的基础,你跟一个人聊天,好歹都得说同一门语言吧,发出某个音,他和你的理解得一致吧。遣词造句的关键性也就体现在这里。汉语中,字词往往还不会有太大偏差,成语就得好好注意了。成语属于对语言的高级封装,用的时候,得好好琢磨一下是否贴切,否则很容易就词不达意,要么过了,要么不够。精准的表达,苛刻的对待字句,才是文采最起码的条件。
至于格式美感,究其根本,也是为了方便别人来阅读。字迹工整,排布清晰,这也是最起码的条件。再深入些,就得考虑书法上的美感了,那就是更加上层的要求了。
肤浅的内容,会让人读起来味如嚼蜡。这个其是跟语文本身关系不大,更多的在于人生的阅历,对生活的观察,与他人深入的交谈,以及真正深入的思考。一个每天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的人,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没有太多营养的。一个周游各国,三天两头约朋友出去活动,喝酒聊天的人,写出的东西就会有趣很多。一个博览群书,审美及情趣很高的人,写出来的东西,就会充满惊喜与美感。
所以千万不要浪费光阴在无聊的事情上。如果不能让自己变得有趣,那么就多看看有趣的文字,多接触有趣的人,多经历些有趣的事,多研究玩味下有趣的物。
善于装逼的人,大多比较虚荣。而虚荣的人,大多是缺乏真正的荣誉的。荣誉,归根结底是一种别人的认可。而人,其实是真的很需要被人认可的。但这很难,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。你可能需要为此付出很多心血,很多时间。而花费巨大成本换来的认可,也会有很长的保质期。这种具有长时间保质期的认可,是真正的荣誉,有了它,你压根不屑于虚荣。
所以真诚其实很难做到,首先你要对自己真诚,认识自己;然后你还要看清楚世界,不要用任何滤镜。最后你要为自己争取到荣誉与认可。
一个人很难做到不说话,但一说话,可能就会暴露这个人的眼光与品味。写作也是如此。文字的生命力来自于作者的眼光与品味。眼光高,自然也对自己的文字苛刻;自然会经常反思自己留下的东西,删删减减成了家常便饭,总有不满意,总在挑剔。品味好,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美,就不太容易把丑暴漏出来,就会时时羞愧,时时谨慎,就会更加喜欢极致的追求更美好的东西。
然而,眼光与品味的培养,是非常耗时费力的。你需要多见,多比较,多思考,多提问;也需要,多沉下心,多感受,多观察,多研究。
唯陈言之务去,没有人喜欢听重复的东西(其实也没有人愿意写重复的东西,但是写的人容易懒)。人天生喜欢新奇有趣,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看,那么也就不能忽视”新”与”趣”的特点。培养这两点,同样也与语文无关,功夫在诗外。求新,唯有多思;求趣,唯有多见。别无他法。
也许再过几年,回头看这篇信,又会自嘲一番,啰嗦几句。但没关系,那至少说明,我的审美又提升了一些。
2018-02-12